您好,欢迎访问!

手机版



德国哲学家主要代表人物(德国人物 | 尼采)

阅读:100    发布时间:2024-11-16 09:27:38

想必尼采(Nietzsche)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事实上,尼采不仅仅是在国内格外受人欢迎,他在西方国家也是最受大众喜欢的哲学家之一。这不仅与他的主要思想,还跟他的人生经历、作品风格等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无数人的精神领袖吧~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ˈniːtʃə])既是一名德国古典哲学家,又是一名诗人和作曲家。

尼采于1844年生于莱比锡(Leipzig)附近的吕肯(Röcken)小镇,该地当时隶属普鲁士(Preußen)的萨克森(Sachsen)管辖。

在开始研究哲学前,尼采是文字学家。24岁结束了在瑞士巴塞尔(Basel)大学的学业后,他很快成为了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献。但十年后,也就是1879年,他由于健康原因辞去了教授的职位。从那时开始,他游历各地——法国、意大利、德国和瑞士——希望找到一个环境适于修养的地方。45岁时他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无法继续工作,而他从此再也没能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活到1900年去世。

“上帝已死”(Gott ist tot)是尼采的一句名言,此句在尼采《快乐的科学(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一书中出现了三次,后来又在其名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中出现。此句是尼采常被误解的名言。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有一个有型的上帝死去或者基督教死去,而是在人的内心里,对道德的终极追求上,“上帝”(这里指某一种或由宗教或由传统而定下来的完美道德标准)已无法成为道德标准与终极目的。这句话的来源是因为当时欧洲虚无主义即将兴盛,“以上帝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尼采借上帝已死这种论调来强调形而上学的崩溃。

他说上帝死了,是因为当时基督教体制已经无法满足他对于上帝的信仰,同样在虚无主义来临的情况下,产生的狭隘现实主义观点导致人们对于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的标准开始崩溃。而尼采则希望打破旧思想的拘束,寻找重新评估人类基本价值的方法。

【虚无主义(Nihilismus):此处所说的虚无主义主要为道德虚无主义,即不存在道德准则,认为没有什么本质上是道德或不道德的。】

超人说(Übermensch)是尼采的著名理论。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尼采以查拉图斯特拉的身份剖析,对人类设下了如此的理想典范。

尼采所宣称的“超人”是在他宣称“上帝已死” 的基础之上,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构建新的价值体系的人。超人具有不同于传统的和流行的道德的一种全新的道德,是最能体现生命意志的人,是最具有旺盛创造力的人,是生活中的强者。也就是说,尼采所说的超人是充实丰富伟大而完全的人,是超越目前的人类形式的理想的人、未来的人

“超人”一词被纳粹德国政权及其元首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频繁地使用,作为其雅利安人种或日耳曼人优越说的理论基础。在种族主义式的新诠释下,“超人”一词被与“优等民族”划上等号,更凭此衍生出“劣等人种”(Untermensch)的构念,透过标签犹太人、斯拉夫人等非日耳曼人来正当化纳粹德国对他们的支配与奴役。尽管如此,纳粹党人对超人说断章取义式的曲解,其实与尼采生前对反犹主义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批判相左。

尼采的权力意志(Wille zur Macht)是对于叔本华(Schopenhauer)生存意志(Wille zum Leben)的继承和发展。

权力意志是个很复杂的观念,这是尼采在经过价值重估后提出来作为他的价值准则,权力意志是种最基本的驱力,曾被他用来解释物理上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扩张等等,乃至于人类的心理、文化的现象。尼采认为这些背后都是由权力意志所推动的。在尼采哲学中,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

“权力意志”这种中译法有争议,因为这很容易让人连想到权力意志是种政治权谋或权力争斗的力量,但这是种误解。像刘昌元先生就建议译为力量意志,陈鼓应先生则建议译为冲创意志。

在《悲剧的诞生(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中,尼采运用“太阳神阿波罗(Apollon)”与“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os)”做为一组二元对立的精神范式典型,他以醉境和梦境分别形容酒神状态和太阳神状态。

人类社会历史似乎总是受制于两种基本的冲动:一是对个体内在情绪的抒发,即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直观地讲,即人在醉酒后,忘却自我,解除个性化束缚,归复自然,享受天人合一的狂欢状态,而这种状态是更接近真实本质,也更具力量;一是对外在理性所标画的超越世界的追寻,即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好比一场美梦,在梦境中建构了一个和谐完美的世界,然而梦再美究竟是幻境,并非真实。

这两种冲动代表着两种基本的人生哲学观:走向世界,故追求成功;走向内心,故期望超越。日神与酒神精神互相对立同时也互相制约,酒神精神较日神精神更为本质,日神精神防止酒神精神的过度放纵与脱离现实。

与其他许多德国哲学家相比,尼采的语言不那么晦涩,更容易让人理解。同时,尼采的文字也更有诗意,文学性更强。

一位知乎网友就此将黑格尔(Hegel)与尼采进行了对比。在话题同样是婚姻的情况下,两者的风格有很大的差别:


本文分类:常识
本文标签:
浏览次数:100 次浏览
发布日期:2024-11-16 09:27:38
本文链接:https://www.rulun.cn/changshi/54yYoEzxDe.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