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合作、放心吃、身正不怕影子斜。”白象掷地有声的一字一句,底气十足又不乏霸气。
而这一切,绕不开一个名字——姚忠良。
是他带领着白象,在26个春夏秋冬里,严辞拒绝日资入股,以一已之力力战方便面巨头排挤,将一个濒临破产的县城小工厂打造成国家民族之名企,开启了白象的辉煌。
如今,60岁的姚忠良依然奋斗在路上,正如他说的:“作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大事。”
他,是如何做到的?
两次临危受命,在披荆斩棘中迎接春暖花开
姚忠良是河南平舆县人,父母都在粮店工作。因此,他从部队退伍后名正言顺地进入粮食局工作。
从小就对粮食情有独钟的他,来到粮食局后,在工作上表现出了超于常人的热情,深得领导赏识,很快就被委于重任,安排到粮食局下属的加工厂担任总经理。
这个厂正是当年的白象,产品卖不出去,亏损超过1000万元,还欠下高额债务。
在姚忠良到任前,白象已经换了5任厂长,每任坚持不到一年就走人,这个厂也因此成了彻彻底底的“烂摊子”。
就这样,34岁的姚忠良正式接手了濒临破产的白象,面对陈旧的设备与懒散的员工,他没有扭头就走,而是决定背水一战。
上任后,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第一步,就是确定生产方向,好的产品才能打开销路。
他把目光盯在了方便面上,当时的方便面进入中国市场不久,深受人们喜欢。
“生产什么”解决了,可“卖给谁”又成了棘手的问题。
一开始,姚忠良号召全体员工走出厂门,全力销售方便面,可那些老员工根本不听指挥,仗着手里的“铁饭碗”混着工资。
人心涣散是最可怕的事,为了不让一个老鼠坏掉一锅汤,姚忠良深思熟虑后,做出大胆的决定:
让这些人“带薪休假”,同时招聘了30多名大专生,给工厂人员大换血。
年轻人积极热情,姚忠良就亲自带领他们走街串巷地推销,带头吆喝叫卖,从摆摊设点到进商场超市,白象方便面逐渐打开了市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白象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系统制造企业,2001年,白象销售额突破了6个亿。
就这样,白象实现了第一次华丽转身,吸引来大批投资方,可是,姚忠良的话语权却被削弱了,他毅然决然地选择辞职。
这一年,姚忠良39岁。他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而是出人意料地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深造学习。
结果,姚忠良上大学的5年间,白象不但没有发展壮大,而是一年不如一年,丢失了国内大部分市场,只能在小城市里勉强度日。
看着自己昔日的努力付诸东流,姚忠良不忍心了。在河南省领导的邀请下,他再一次临危受命,回到了阔别5年的白象。
原来的方便面口味已远远无法适应国内市场,一切又得从零开始。
为了研发受欢迎的方便面口味,姚忠良开始亲自试吃,吃遍了市场上所有牌子的方便面,以至于后来一看到面就想吐。
经过潜心研究后,姚忠良决定从“健康营养”入手。
于是,他将滋补的骨汤溶入到方便面里,让人们心中的“垃圾食品”成为了美味健康的食品,完全迎合大众对于健康的需求。
事实证明他的定位是准确的,“白象大骨面”上市仅8个月就卖出6000万包。
白象再一次站起来了,2007年年产量达到74.3亿包,年销售额超过52个亿。
不过,他仍不满足,持续改良,终于在2012年获得了全球食品工业大奖,这是世界食品科技大会的最高奖项。
坚持做民族企业,于夹缝中探得柳暗花明
白象在姚忠良的带领下,很快跻身于国内方便面的第一梯队,仅次于康师傅。
这匹“黑马”的横空出世,对于想占据中国市场的日资来说,无疑是“眼中肉”,如何能不动心。
于是,日资纷纷要求给白象注资,开出的条件相当诱人,不但答应提供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及优质的配料,更是用稳定的资金链保证注资后的白象不会“缺钱”。
姚忠良偏偏一口回绝,根本没有给日资半分机会:
“宁愿饿死,也绝不让日资进入!”
面对姚忠良的“不识相”,日资恼羞成怒,利用手中掌控的其他品牌方便面大做文章。
他们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价格大战,不惜成本,只有一个目的:打压白象,相似口味的方便面,一定要比白象卖得便宜。
此外,3家日资方便面联合起来,以断货要挟经销商及商场超市,如果不把白象方便面全部下架,就休想从他们那里得到一包方便面。
毕竟,白象只有四分之一的占有率,经销商们迫不得已只能放弃白象的代理权。
就这样,白象很快被挤出了一线城市,为了能给员工发出工资,姚忠良不得不把销售的主要方向调整到低端市场。
他带领销售人员,带着白象到偏远地区去推销,哪怕是农村的小卖部,他们都不放过。
尽管他们这样拼,2020年白象的市场份额还是急剧下降,勉强守住了7%。
刚刚打开的销售渠道再次被堵住,白象又一次走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姚忠良没有退让,反而是把精力全部放到了产品质量方面。
于是,香辣牛肉面、干拌面、小龙虾拌面等口味方便面相继上市。
正如姚忠良总结的“四千四万”白象精神: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家万户,白象虽然再次沉入谷底,但毅然在坚持中仰望星空。
哪怕是在实在没钱发工资时,他们卖馒头、卖煎饺,就是坚决不给日资可乘之机。
关键时刻,今年“3·15”晚会上一则“土坑酸菜”的曝光,给白象带来了生机。
“没合作、放心吃、身正不怕影子斜。”
白象微博里霸气的回应,让白象于夹缝中昂首挺出,于沉稳低调中步入国人眼中,顷刻间卖断了货。
这无疑于是外资品牌的一个大大打脸,他们把精力都用在了打压对手上,根本不关注食品卫生与安全,更无视于民族大义,只是一味地挣着昧良心的钱。
国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在日资的联合打压中,白象冲出夹缝,它的默默坚守终于守得月明。
做良心企业,在责任与义务的担当中勇往直前
“中国,要有中国自己的民族企业,而白象就是方便面中的中国企业。”
其实,姚忠良不但带领着白象坚持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中国企业,更是尽其所能担当着一个民族企业的责任与义务。
2021年河南遭遇特大暴雨灾难,白象作为河南本土企业,第一时间站了出来,向郑大一附院捐赠了方便面2500箱,拿出所有库存,送到各个受灾点。
同时,紧急派出救援队奔赴灾区,还不忘拿出500万元公益款,真是出人出力又出钱。
在这几年疫情期间,白象更是率先担当,不止一次地伸出援助之手。
2020年初始的武汉疫情让所有人猝不及防,白象丝毫没有犹豫,给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及武汉市第三医院送出了大量方便食品。
这两年,各省此起彼伏的疫情中,白象源源不断捐赠出的方便食品超过10万份,捐款超过300万元。
其实,白象做过的“善事”多的数也数不清,包括帮助失学女童重返校园,资助1600多名大学生实现梦想,汶川地震中捐款150多万元......
白象人把这些善举当成了沉甸甸的社会责任,默默地担在肩头,而不是为了宣传去捐款捐物。
正如姚忠良要求的那样:“实实在在做事,实实在在帮助受灾群众,不得为了宣传去救灾,救助了也不一定要宣传。”
因为低调,所以不为人所知,因为默不作声,所以独自承受着压力,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白象工厂的工人里面三分之一都是残障人士,他们从事着力所能及的工作。
他们从来不会被人歧视,反而被称作“自强员工”,成为自食其力的楷模。
针对这些特殊员工的身体特点,公司给他们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岗位。
优秀的员工从事仓库管理工作,技术好的可以正常升职,担当车间班长等职务。
上肢健全的人员从事包装、码箱等相对简单的体力劳动或机械操作。
一般的人员被安排从事绿化、保洁、宿舍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等轻松的工作。
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姚忠良每年都会花费100万元对车间设备进行改良,只要他们在工作时稍有差错,自动报警系统就会关闭机器,从而确保他们不被伤害。
自强员工的宿舍都在一楼或二楼,就连工厂的食堂,都专门给他们开设了特殊打饭窗口,放置有专供矮个子员工打饭的台阶。
另外,厂里还给他们划分了专门的安全通道、无障碍通道,以方便他们出行。
这些自强员工在白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感受到了温暖与关爱,享受着正常人一样的待遇和福利,最重要的是找回了难得的尊严。
当初,姚忠良不允许日资进入,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为这些员工着想,不想让他们失去现在的工作与尊严。
哪怕是在被日资打压最厉害的那几年,姚忠良也从来没有想过裁员,特别是这些残障员工,他说:“只要有自己一口饭吃,就不会让他们饿着!”
白象把这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担在肩头,在为国家排忧解难中勇往直前。
幸好,白象虽然想方设法地低调行事,网友们还是知道了白象的故事。
他们开始了一波又一波的“野蛮消费”,白象的销售量持续猛涨。
这时候,白象急忙提醒大家理性消费,按需购买:
“吃面就吃白象泡面”的热情我们收到了,但还是提醒大家,吃多少买多少,不要浪费。”
这就是姚忠良带领的白象,在任何时候都替消费者考虑,保证质量是企业根本,勇于担当是企业责任,提醒理性消费更是义不容辞。
白象的未来不可估量,让我们一起期待姚忠良带领白象再创辉煌!
上一篇 >梦露在肯尼迪生日时穿的衣服
下一篇 >水煮面条怎么做好吃? 教你4个“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