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手机版



谦让的名言警句古语(10条经典的古代哲理名言)

阅读:100    发布时间:2024-09-22 09:41:21

当仁不让于师。

——(先秦)《论语·卫灵公》

【注解】

(1)当:面对。

(2)让:谦让。

【翻译】

面对仁德之事,即使是老师,也不必谦让。

【解读】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先秦)《论语·里仁》

【注解】

(1)仁:仁慈、仁爱。

(2)约:节俭。

【翻译】

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不能久安于节俭的生活。

【链接】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成书于战国初期。通行本《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人,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先秦)《论语·泰伯》

【注解】

(1)乎:吗。

(2)已:停止。

(3)远:志向远大。

【翻译】

君子以实现仁德为自己的任务,使命还不够重大吗?为实现仁德而奋斗到死,志向还不够远大吗?

【链接】

仁——全德之称

仁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核心问题。孔子对仁有过系统论述,并赋予仁以丰富的道德内涵。一部《论语》中仁字出现过109次,作为道德原则使用的就有105次。仁包括了人类的美德及其道德规范,因此被视为“全德之称”。仁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仁的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还提出了“为仁由己”的道德修养方法,主张通过主观努力,严以律己,“克己”达仁。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把道德原则移植到施政问题上,提出了“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仁政思想。宋代“二程”给仁以更新的解释,认为“仁自是性”。仁对礼、义、智、信来说是体,其余四者是用;仁是“全体”,义、礼、智、信是“四肢”。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先秦)《论语·述而》

【注解】

(1)怨:抱怨。

【翻译】

追求仁而得到仁,还有什么抱怨的呢?

【链接】

孔 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刚、毅、木、讷,近仁。

——(先秦)《论语·子路》

【注解】

(1)刚:刚强。

(2)毅:果断。

(3)木:质朴。

(4)讷:说话谨慎。

(5)近:接近。

【翻译】

刚强、果断、质朴、说话谨慎,做到这四点,就接近于仁了。

【链接】

孔子的家世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就是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极为有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下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他的妾生下一个儿子,叫孟皮,足部有病。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是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先秦)《论语·雍也》

【注解】

(1)夫:发语词,无意义。

(2)仁者:仁德的人。

(3)立:第一个“立”是立事立业,第二个“立”是“使人立”。

(4)达:第一个“达”是顺达之意,第二个“达”是“使人达”。

【翻译】

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立事立业,也让别人立事立业;自己想人生顺达,也让别人人生顺达。

【链接】

孔子好学

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孔子极为聪明,并且好学,20岁时,学识就非常渊博,被当时的人称赞为“博学好礼”。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他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克己复礼为仁。

——(先秦)《论语·颜渊》

【注解】

(1)克:克制。

(2)复:恢复。

【翻译】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回归到礼的方面去,这就是“仁”。

【链接】

孔子问礼

据《史记》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先秦)《论语·里仁》

【注解】

(1)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2)喻:明白,懂得。

(3)于:对于。

(4)小人:道德低下的人。

(5)义:道义。

(6)利:私利。

【翻译】

道德高尚的人看重的是道义,道德低下的人关注的是私利。

【链接】

鲁仲连功而不取

战国时的鲁仲连是一个十分注重节操的人,他所注重的是为社会服务,为人排忧解难。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攻打鲁仲连的祖国齐国,半年内攻下七十余城。5年后,齐将田单以墨为根据地想收复这些城池。田单派人请来了鲁仲连,鲁仲连听取了有关战况后,提笔给燕将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入城中。燕将读罢鲁仲连的信,痛哭三天三夜,拔剑自刎,燕军不战而溃,聊城被齐国收复。田单建议齐王为鲁仲连加官封爵,他坚辞不受。后来,他又为平原君解邯郸之围,平原君想加封他,他也谢绝了。又给他千金,鲁仲连淡然一笑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诚之。

——(先秦)《论语·卫灵公》

【注解】

(1)质:根本。

(2)行:推行。

(3)之:指“义”。

(4)孙:通“逊”,谦虚。

(5)出:表现。

(6)成:完成。

【翻译】

君子以义为根本,以礼去推行义,以谦虚的态度来表现义,以忠诚的心来完成义。

【链接】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儒家提出的一种维护封建等级制的理论,源于孔子,由汉朝的董仲舒正式提出,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做出表率,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见义不为,无勇也。

——(先秦)《论语·为政》

【注解】

(1)义:合乎正义的事。

(2)为:做。

(3)勇:勇气。

【翻译】

遇到正义的事却不做,这是没有勇气的表现。

【链接】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此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本文分类:常识
本文标签:
浏览次数:100 次浏览
发布日期:2024-09-22 09:41:21
本文链接:https://www.rulun.cn/changshi/vZVYlMNR2A.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