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沱茶有绿茶沱茶、普洱沱茶两种。绿茶沱茶是以较细嫩的晒青绿毛茶为原料,经蒸压而制成;普洱沱茶是以普洱散茶为原料,经蒸压而制成。用晒青绿茶压制而成的沱茶称云南沱茶;用普洱散茶压制而成的沱茶称云南普洱沱茶。
沱茶名称由来传说很多。有的说,它过去都是销往四川沱江一带,故而得名;有的说此茶古称团茶,沱是由团演变转化而来的。不论说法如何,但可以推定,沱茶是云南茶中相当古老的制品。
早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谢肇浙的《滇略》一书中就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等的相关记载,普茶指普洱茶,说明当时已有将散茶蒸后,加工揉制,压缩体积,以便于携带的压制茶了,至今已约有400年的发展历史。
现代形状的云南沱茶原产于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又称“谷茶”,创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是由思茅地区景谷县所谓“姑娘茶”(又叫私房茶)演变而成为现代沱茶形状的。
清代末年,云南茶叶集散市场逐渐转移到交通方便、工商业发达的下关。云南省下关(今大理市)茂恒、复春和、永昌祥等茶号开始相继生产碗形沱茶后,沱茶又有谷庄茶与关庄茶之区分。
谷庄沱茶多采用景谷县附近地区生产的滇青作为原料揉压;关庄沱茶多采用滇西勐库茶(双江)、凤山茶(凤庆)、大山茶(西双版纳、普洱)等地滇青茶压制,并在云南下关设厂拼配、揉制,其品质胜于谷庄,发展迅速,因而后来逐步取代了谷庄沱茶。
关庄沱茶经昆明运往四川省叙府(今宜宾)、成都以及重庆等地销售,故又称叙府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近60年来,云南沱茶生产数量和质量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畅销全国。现在云南具有代表性的沱茶是下关沱茶、勐海沱茶、凤凰沱茶、凤庆沱茶等。
云南沱茶以一、二级滇青为原料,蒸压成碗形,外径8厘米,高4.5厘米。其压制工艺分为称茶、蒸茶、袋揉压制、定型、脱袋、干燥、包装等工序。
称茶:根据沱茶的重量规格(0.1千克、0.25千克、0.5千克)称取茶叶原料。分为盖茶与底茶,盖茶约占25%,底茶约占75%。
蒸茶:茶叶装入圆筒,底板有孔以便于通蒸汽,汽蒸10~12秒钟,使叶子受热吸水变软。
袋揉压制:将汽蒸好的茶叶,趁热倒入圆底的三角形小布袋中,把袋口收紧,左手拇指紧紧挟住袋颈,右手掌按住茶袋在工作台上轻轻揉转几下,然后将袋口结放在茶团的中心,翻转茶团使袋底朝上,用圆柱形小木楦顶住袋口的结,双手捧住茶团下压,使袋口结陷入茶团,初步压成碗臼状。随即取出木楦,再将茶团放在曲柱式沱茶压力机下的臼形钢模上施加压力以使其成型。传统制作用横杆依靠人的坐力加压成型。
定型脱袋:将压好的沱茶,连同布袋放在盘架上散热冷却,1小时后将沱茶从布袋中取出。
干燥:用商标纸将定型脱袋的沱茶逐沱加以包装,放在烘盘里,送入烘房,烘温控制在45℃~55℃,约经过36小时后,待沱茶含水量达到9.0%以下时便可出烘。
包装:沱茶的包装规格依据其一般的单位重量为:云南下关沱茶每只为0.1千克,精装者一只一盒,160盒一箱,每箱净重16千克;简装者不装盒,5只装一筒,60筒一箱,每箱净重30千克。重庆沱茶每箱净重达20千克。
云南沱茶的品质特征:外形呈碗状,松紧适度,紧结端正,色泽乌润,外披白毫,香气纯正馥郁,滋味醇厚,汤色橙黄明亮,叶底肥软。
普洱沱茶的品质特征:外形也呈碗状,和云南沱茶一样。但色泽褐红,有独特的陈香,滋味醇厚回甘,汤色红浓明亮。沱茶是国内人民,特别西南地区人民喜爱的饮料。据国内外医学临床试验报告,沱茶具有提神醒脑、明目清心、解渴利尿、降血脂、降胆固醇、减肥、美容、益寿等功效,还有止腹胀、头痛等疗效。
沱茶除云南主产外,四川重庆也有生产,依所用原料的优次分为“特级重庆沱茶”、“重庆沱茶”和“山城沱茶”三种。四川沱茶的重量分50克、100克和250克三种规格。